问答社区

看完《中医药学概论》的绪论一章后的几点感受和疑问。

1、对于中医的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,春秋战国时期是学术思想最为活跃的一个朝代,《黄帝内经》就成书于这一时期,之后出现的《难经》是对《黄帝内经》的补充和发展。到了两汉时期,中医学有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,《黄帝内经》和《难经》的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,《伤寒杂病论》就是临床实践的奠基之作。到两汉时期中医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理论和临床体系。汉以后中医出现了百家争鸣,各朝各代都从不同的发面继承和发展了《黄帝内经》和《伤寒杂病论》。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学习跨越2000多年的《黄帝内经》、《伤寒杂病论》?我觉得因为他们是完全原创性的,是中医理论和思想的源头,好比牛顿三大定律对于现代物理学的影响,不知道这种看法对不对?

2、中医学的基本特点,书上总结了两点:整体观和辨证论治,这两点无疑是中医的基本特点,但我觉得中医学的特点远不止这两点,总觉得中医还可以总结出其他独特性。

3、中医学的唯物辨证观,书上从对生命认识的唯物观、形神统一的唯物观、对疾病可知、可防、可治的唯物观三个方面做了总结。中医讲阴阳、五行、讲精、气、神。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有机整体,人于自然界,人体各个脏腑器官组织之间,形与神之间都是相互联系、相互制约的,包含着辨证法观点。在治疗学中也包含辨证法原则,比如标本缓急、正治反治、异法方宜、同病异治,异病同治等。

doglovecat 发布于 2022-11-19 17:21 · 编辑于 2023-05-02 13:03

2 个回答

写回答
最佳答案

1、有一定道理,但我觉得主要是内经伤寒的不少内容还没有完全理解,经常是照做就有效,但是原理解释不清。如果有一天能够完全破解内经伤寒的内容,我们就能够重新编写,让大家学的更容易一些。目前还是离开不了经典,因为后人写的东西都难以全面涵盖经典的内容。

2、整体观这个词还是太笼统,西医也觉得自己有整体观。中医应该把自己的整体观说的更清楚、具体一些,有利于大家学习,也有利于中西医的沟通

李文强 回答于 2022-11-20 20:24 · 编辑于 2023-05-18 16:19

关于春秋战国最活跃,还有个重要因素,就是简帛的成熟、普及。更早的系统性的内容没有可以普及或千百年传承的物质基础,所以都失传了。


关于为什么学2000多年前的经典,是因为2000多年前的经典还是最有效的啊。甲骨文里的医学就很少人学。


关于中医特点,其实就是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,甚至可以说中国文化的特点。中医就是中国科技、文化的先进代表嘛。有个类似一个儒生半个医的说法?可惜没看到系统的总结。


关于《伤寒论》为什么有效,还是有很多解释的吧。比如三阴三阳的划分,和数学的概率统计里三个置信区间的划分是对应的。


关于内经为什么有效,尤其是经络、脏腑,有很多文献证实了胚胎发育、生物进化、经络脏腑划分的高度相关性,可惜没看到系统的总结。


关于整体观,钱学森的系统科学说的还挺清楚吧。

林夕 回答于 2023-05-02 13:19 · 编辑于 2023-05-02 13: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