脉
脉
(草稿)
前面《中医概念入门》讲了人体各要素配合形成适宜体内环境。了解全身的精神阴阳气血状态需要通过观察外在表现,这就是诊断。这个诊断的过程是中医最复杂的部分。首先我们要了解各种外在表现的基本含义,另外还要能根据各种表现之间的逻辑关系判断出根本问题所在。
这里首先介绍各种表现的基本含义。在了解了基本含义的基础上再对各种表现进行组合分析。
人体的各种表现都有其平衡点,以及正常的变化。我们介绍的过程围绕基本平衡、动态平衡、病态变化等几个方面来介绍。
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了解人体内部气血状态的方法。相对于其它诊法,脉法能够比较系统的反映人体气血状态,是中医的重要诊查方法。不懂脉法,就难以准确把握人体的气血状态。《伤寒论》大量利用脉像结合症状判断病位、病性、病势,所以其前两章皆为脉法。这是学习《伤寒论》的基础知识。所以这里把脉法作为首先介绍的内容。
1、脉的定义
诊脉,是医者用手指指腹触按病人某些部位的动脉,根据跳动情况,来判断患者身体各个部位的气血状态的方法。
其原理是人体的血流虽由心之搏动作为起始动力,但还需要经络之气的辅助。经络之气作用于动脉,对动脉的跳动有影响。诊脉就是通过体会这种跳动的状态来了解气血的状态。
2、诊脉位置
理论上,十二经脉都有部位可以诊断该经气血状态。这里以伤寒论所用脉法为主,重点介绍寸口脉,少少介绍趺阳脉与少阴脉。
2.1、寸口脉
2.1.1、寸口脉部位
寸口是指掌后高骨侧,触之有脉跳动处。如图:
寸口脉为肺脉,能够反应肺的气血状态。又因为肺朝百脉,即全身的气血状态皆在肺经有反应,所以此处可以诊查全身的气血。其原理如《难经》所说"寸口者,五脏六腑之所终始,故法取于寸口也"。
寸口脉:本泛指腕部桡动脉搏动处
寸口者,脉之大会,手太阴之脉动也。人一呼脉行三寸,一吸脉行三寸,呼吸定息,脉行六寸。人一日一夜,凡一万三千五百息,脉行五十度,周于身。漏水下百刻,营卫行阳二十五度,行阴亦二十五度,为一周也,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。寸口者,五脏六腑之所终始,故法取于寸口也。
《难经-一难》
岐伯曰:胃者水谷之海,六腑之大源也。五味入口,藏于胃以养五脏气,气口亦太阴也,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,皆出于胃,变见于气口。故五气入鼻,藏于心肺,心肺有病,而鼻为之不利也。
《素问-五脏别论》
寸口脉分寸、关、尺三个部位,以高骨处为关,关前为寸,关后为尺,左右两手共六个部位,可以用“尺寸”泛指寸、关、尺三部。
尺寸者,脉之大要会也。从关至尺是尺内,阴之所治也;从关至鱼际是寸内,阳之所治也。故分寸为尺,分尺为寸。故阴得尺内一寸,阳得寸内九分。尺寸终始,一寸九分,故曰尺寸也。
《难经-二难》
尺寸俱浮者,太阳受病也...“尺寸"泛指寸关尺三部脉
《伤寒论讲解-伤寒例》
2.1.2、诊脉的力度
诊脉的力度分轻、中、重三种。轻按皮肤为浮取,中等力度按至肌肉为中取,重按至筋骨为重取。可对应由表到里的部位。
寸口脉有寸关尺三部,每一部都有浮、中、沉三候,所以称为三部九候。
2.1.3、脉与人体的部位对应关系
人体气血分布从大的方面来说,要分上、下和内、外。这些部位的气血状态需要根据特定部位的脉象来判断。人体部位与脉的部位对应关系为:
人体上部对应寸口脉的寸部,中部对应关部,下部对应尺部,也就是寸、关、尺分别代表上、中、下三焦。
人体内部对应寸口脉的沉取,外部对应寸口脉的浮取。
这样,寸部浮取就是上焦对应的外部形体肌表,寸部沉取就是上焦对应的里部脏腑;关部、尺部以此类推。
寸主射上焦,出头及皮毛竟手。关主射中焦,腹及腰。尺主射下焦,少腹至足。
《脉经-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》
近世通行的分配方法是:左手寸、关、尺分候心(心包)、肝(胆)、肾(膀胱、小肠);右手寸、关、尺分候肺(胸中)、脾(胃)、肾(命门、大肠)。这种分配方法体现了“上(寸)以候上(上焦),中(关)以候中(中焦),下(尺)以候下(下焦)”的原则。
《中医药学概论-脉诊》
2.1.4、更细的对应关系
“寸候上焦,关候中焦,尺候下焦”是粗略说法,再具体一些,寸关尺三个取脉部位可以代表更详细的脏腑器官。但在中医医书中,这个内容也不完全一致,这里参照教材《黄帝内经讲解》表达如下图。(教材的依据是内经《素问•脉要精微论》)
左右尺部为诊察季胁的部位。两手尺部外侧(桡侧)以候肾,两手尺部的内侧以候腹部。
左手关部外侧诊候肝,内侧诊候鬲;右手关部外侧诊候胃,内侧诊候脾。
左手寸部外侧诊候心,内侧诊候膻中;右手寸部外侧诊候肺,内侧诊候胸中;
(1)“尺内”,尺部也。关部前为寸部,关部后为尺部,称以称尺部为尺内。“两旁”指左右手之尺部。“季胁”,指两胁的下部。左右尺部为诊察季胁的部位。两手尺部外侧(桡侧)以候肾,两手尺部的内侧以候腹部。
(2)“中附上”,指在上依附尺部的关部,关部位居寸口脉的中段。左手关部外侧诊候肝,内侧诊候鬲;右手外侧诊候胃,内侧诊候脾。
(3)“上附上”,指寸部。张景岳注:“上附上,言上而又上,则寸脉也。”尺部之上为关部,在上依附关部的是寸部。右手寸部外侧诊候肺,内侧诊候胸中;左手外侧诊候心,内侧诊候膻中。...
《内经》不但阐述了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,而且提出了具体的寸关尺脏腑分部。后世寸关尺脏腑分部,均以《内经》为依据而略加变更。如《难经》以左寸内侧候小肠,右寸外侧候大肠,左关内侧候胆,左尺外侧候膀胱,右尺外侧候命门。《脉经》以右尺外侧候三焦,其它均同《内经》。目前,寸关尺分候脏腑,根据《素问•脉要精微论》所提出的上竟上,下竟下,即寸脉以候身之上部,尺脉以候身之下部的原则,除认为左关内侧可候肝胆外,多因袭《素问•脉要精微论》所提出的寸关尺脏腑分部。
《黄帝内经讲解-诊脉部位》
另外,根据《金匮要略》积病的相关论述,可以辅助了解一下这个内容。
寸部代表胸中。寸部微向上,代表喉;
关部代表脐;关部向上,代表心下。关部微向下,代表少腹。
尺部代表气冲,气冲的位置如下图。
诸积大法,脉来细而附骨者,乃积也。
寸口,积在胸中;
微出寸口,积在喉中;
关上,积在脐旁;
上关上,积在心下;
微下关,积在少腹;
尺中,积在气冲。
脉出左,积在左;脉出右,积在右;
脉两出,积在中央。各以其部处之(2)。
《金匮要略-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-二十条》
2.2、趺阳脉
趺阳脉:指足背前、足二趾后之动脉,此处属于足阳明胃经冲阳穴,可以了解中焦脾胃之气的盛衰和病证。
此脉浮取体现腑即胃的气血状态,沉取体现脏即脾的气血状态。
趺阳脉迟而缓,胃气如经也。...
今趺阳脉浮而数,浮以候腑病,浮而无力,则为伤胃。沉以候脏病,数而按之无力,则为脾伤。
《伤寒论讲解-辨脉法-单元3》
趺阳部位,以候脾胃,脉滑而紧,主脾胃邪气有余;脉伏而涩,主脾胃之气涩滞不利,吐逆不食,为中焦关格;脉大而紧,主脾胃气虚而邪气盛实,可为下利,多属难治;脉紧而浮,浮为气,紧为寒,邪在中州则腹满绞痛,肠鸣而转;邪溜于下,而迫及少阴,则使少阴脉不出,其阴肿大而虚;脉沉而数,主脾胃热实,消谷善饥,如反见弦紧之肝脉,为木来克土,其病难治;脉浮而芤,主中气虚衰,荣卫失禀,则使人形体消瘦、肌肤甲错;脉微而紧,主中虚且寒,则气自短;趺阳之脉不出,主脾胃气虚,升降失常,而见身冷肤硬。
《伤寒论讲解-平脉法-单元6》
2.3、少阴脉
少阴脉:也叫太溪脉,指足内踝后、根骨上的动脉。此处为足少阴肾经的太溪穴,可以了解下焦肾气的盛衰和病证
少阴部位,以候肾气。脉来弱而涩,主肾精阳气不足,当见心微烦与手足厥逆;肾脉不至,主肾气衰微,精血不足,而使奔气促迫、上入胸膈、致气血凝聚,全身不仁,发为“尸厥”。
《伤寒论讲解-平脉法-单元6》
如图:
2.4、为什么选这三个部位?
寸口脉虽然可以遍查全身气血,但是因为气血来源于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,所以对这两者要重点侦查。先天之精来自脾胃,所以辅以脚部的趺阳脉诊查脾胃气血;后天之精来自肾,辅以脚踝处的太溪脉诊查肾部气血。
本文以脉会太渊,故取寸口以候心肺;脾胃为后天之本,故取趺阳以候脾胃。肾为先天而主宰阴阳,故取少阴以候肾与命门。
先论寸口,后论趺阳,而后又论少阴层次清晰,脉理昭彰,既示手足之脉各有所主,又寓三部脉象自应合参等意,堪可玩味。
《伤寒论讲解-平脉法-单元6》
3、脉之平衡
脉之平衡本质上就是人体的阴阳气血平衡,具体指三个方面:一是人体各个部位本身的阴阳气血皆应平衡;二是人体阴阳气血在整体上应该均衡分配;三是阴阳气血在平衡基础上可有正常的时间波动与空间差异。
下面就这几点分别说明:
3.1、单个部位气血均衡的标准脉象
前述寸口脉有三部九侯,每一候可以代表身体的一个部位。其脉搏状态,就代表该部位的阴阳气血状态。当该部位气血平衡时,对应脉象应来去从容,节律均匀,力度和缓有力,频率不快不慢,宽度不大不小,起伏不滑不涩,长度不长不短。此为脉搏的基本平衡点。
正常脉象的和缓有力是指有力兼柔和,非是紧绷、甚至割手的形态。这是因为脏腑皆禀气于胃。脏腑之气本身形成的脉各有特点,皆不柔和,必须与胃气混合后才能形成和缓的脉,所以一旦脉象失去柔和之感,露出脏腑脉的本性,表明该脏腑没有胃气辅助。而人无胃气则亡,所以一旦出现不柔和的真脏脉,表明人已非常危险。
人以水谷为本,故人绝水谷则死,脉无胃气亦死。所谓无胃气者,但得真藏脉,不得胃气也。所谓脉不得胃气者,肝不弦肾不石也。
《素问•平人气象论》
3.2、整体气血均衡与平脉
《概念入门》谈到了人体气血应上下内外均衡,可有空间的正常差异和时间的波动。其在脉象表现为三部九候接近一致,各处脉搏均接近脉的基本平衡。此为阴阳和平之脉,简称平脉。
平脉,即为整体均衡、局部平衡,代表全身的气血充足、均匀、配合协调,各个部位都能形成适宜体内环境,是健康的表现。
九候之相应也,上下若一,不得相失。一候后则病,二候后则病甚,三候后则病危。所谓后者,应不俱也。
《素问-三部九候论》
问曰:脉病欲知愈未愈者,何以别之?答曰:寸口、关上、尺中三处、大小、浮沉,迟数同等,虽有寒热不解者,此脉阴阳为和平,虽剧当愈。
《伤寒论讲解-辨脉法-单元2》
阳脉浮大而濡,阴脉浮大而濡,阴脉与阳脉同等者,名曰缓也。
〔讲解〕本条辨阴阳和平之脉法。 “缓”,指脉来和缓舒徐,不数不迟,不结不促而无阴阳偏颇之象。
《伤寒论讲解-辨脉法-单元1》
3.3、时间波动与空间差异
气血在全身的分布既有时间的波动,也有空间的差异。
比如时间上,四季的变化使人的气血发生变化,则脉象有对应的改变。
正常人的脉象还可因季节气候的影响发生变化。如,春季脉稍弦,夏季脉稍洪,秋季脉稍浮,冬季脉稍沉。这些脉象的变化,均属“平脉”,应注意与病脉鉴别。
《中医药学概论-脉诊》
再如空间上,人体上部与下部的气血有一定差异,所以寸部脉象与尺部脉象也有一定差异。寸部以偏浮为平衡点,尺部以偏沉为平衡点。
关之前者,阳之动也,脉当见九分而浮。过者,法曰太过;减者,法曰不及。...
关之后者,阴之动也,脉当见一寸而沉。过者,法曰太过;减者,法曰不及。
《难经-三难》
这种波动与差异称为时间平脉与空间平脉。其原理就如自然界以夏天热、南方热为正常,冬天寒、北方寒为正常一样。
年龄越小,脉律越快。青壮年体强而脉搏有力;老年人体弱而脉搏较弱;成年女性较成年男性脉搏濡弱而略快。身材高大的人,脉的显现部位较长;矮小的人,脉的显现部位较短。瘦人脉象多稍浮;胖人脉象多偏沉。另外,重体力劳动、剧烈运动,长途步行、饮酒、饱餐、情绪激动时,脉搏多快而有力;饥饿时脉搏较弱。
《中医药学概论-脉诊》
以上三个方面是对脉的平衡的简单介绍,下面需要对脉象的维度、意义、变化做更多的理解。
4、脉的变化与含义
人体气血并非一成不变,而是在平衡基础上,随着年龄、天时、地理、居处、饮食、情绪、邪气等等因素发生变化。气血变化,则脉就发生变化,所以中医通过脉的状态来推断气血状态。
脉的变化及其含义比较复杂,为了便于理解,我们先介绍脉有哪些方面的变化?然后再介绍这些变化可能的含义包括哪些内容?
我们需要先从脉的单维度变化开始介绍。基础打好了,才能具备复杂脉象的分析能力。
4.1、脉象的变化
4.1.1、单个位置脉象的基本变化
脉的频率变化方面,可有快慢之分。一次呼吸,脉跳动四次为频率正常。一次呼吸,脉来有6次以上,为偏快,称为数脉。一次呼吸,脉来有3次以下,为偏慢,称为迟脉。
一息脉来六至以上为数脉
一息脉来三至为迟脉
脉的形态方面,可有长度、宽度的区分。
长度方面:长度较长,长而端直是弦脉。长度较短,短而摇动是动脉。
宽度方面:宽度较宽,为大脉。宽度较窄,为小脉。
脉的势态方面,可有力度、起伏流利程度的区分。
力度方面:力度较大,为实脉。力度较小,为虚脉。
起伏流利程度方面:起伏流利为滑脉,起伏艰涩为涩脉。
第一,要注意脉位、脉数、脉形、脉势。周学海说:“须将位、数、形、势四字讲得真切,便于百脉无所不赅,不必立二十八脉之名也。”一般先定位,以分浮、沉;次数息,以别迟、数;再辨形,以定大、小、长、短;最后审势,以辨虚、实、滑、涩等。关于审势,须识上下来去至止,凝神于指下起、伏、去、来、头、末之势,借以判断病证的升、降、敛、散。
...
第三,对于脉的形象,常先要掌握八纲脉,以此为主,其他脉象也就比较容易辨别了。周学海说:“凡三十脉,总以浮、沉、迟、数、虚、实、长、短八者为之提纲,得其纲则中有主宰,乃可应于无穷。”以浮为纲,芤脉是浮而中空;革脉是浮而坚急。以沉为纲,牢脉是沉而坚硬;伏脉是沉至推筋著骨而木见。以迟为纲,结脉是迟中一止。以数为纲,促脉为数中一止;疾脉为数之甚。以虚为纲,虚而浮是濡脉;虚而沉是弱脉;细脉、微脉也属虚而无力。以实为纲,实而大是洪脉,实而流利是滑脉;以长为纲,长而端直是弦脉。以短为纲,短而摇动是动脉;短而滞涩是涩脉。
《临证程序-不重视脉诊》
岐伯说:调其脉之缓、急、小、大、滑、涩,而病变定矣。
黄帝曰:调之奈何?岐伯答曰:脉急者,尺之皮肤亦急;脉缓者,尺之肤亦缓;脉小者,尺之皮肤亦减而少气;脉大者,尺之皮肤亦贲而起;脉滑者,尺之皮肤亦滑;脉涩者,尺之皮肤亦涩。凡此变者,有微有甚。故善调尺者,不待于寸,善调脉者,不待于色。
《黄帝内经-邪气藏府病形》
4.1.2、不同位置的脉象变化(浮沉脉)
沉取、浮取代表内、外气血。
谈脉象都是在平脉的基础上谈,比如单纯说脉浮,就是说只有脉浮,其它方面宽度、力度、长度等指标是正常的。
浮脉:脉象:轻取即得,重按稍弱。特点是脉搏显现部位表浅。...
沉脉:脉象:轻取不显,重按始得。特点是脉象显现部位深。
《中医药学概论-切脉》
寸口脉,浮为在表,沉为在里,数为在腑,迟为在脏;假令脉迟,此为在脏也。
浮部分经,以候皮肤经络之气;沉部分经,以候五脏之气;中部分经,以候六腑之气。
《桂本伤寒论-平脉法第一》
尺寸俱浮者,太阳受病
尺寸俱沉者,少阴受病也
4.2、脉变化的常见含义
数迟脉
阳迫气血,则脉数;阴阻气血,则脉迟;
《桂本伤寒论-平脉法第一》
数脉
数迟为脉搏跳动的频率,数为快,代表热,可能阳多而热或阴虚而热;迟为慢,代表寒,可能阳虚而寒或阴多而寒。
数脉是脉搏的频率快,通常代表热。
正常情况:平时人在运动、气温热、情绪激动的时候,脉搏频率会加快,可能会出现数脉。
病态情况:
正常人外感风寒时,体内阴阳气血会波动于肌表抗邪,脉搏可能会加快。
脉浮数者,法当汗出而愈⑴。
《伤寒论-49条》
问曰: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,何也?答曰:脉大而浮数,故知不战汗出而解也。
人体整体或某部位偏热的时候,可能会有数脉。此类情况很多,举例如下:
数脉为热,此时的热可能为正热过多,也可能为邪热。辨别方法为观察其吃饭情况。如果能食而且能消化,大便正常,则是正热偏多。如果虽觉饿,也能食,但是食后会吐,代表是邪热。这种邪热不会帮助消化饮食,所以该人虽饿而能食,但谷入胃后不能被消磨,过段时间会吐出来。《伤寒论》中称为”邪热不杀谷“,或”客热不消谷“。
今脉反浮,其数改微。邪气独留,心中则饥,邪热不杀谷(2),潮热发渴,数脉当迟缓,脉因前后度数如法,病者则饥,数脉不时,则生恶疮也。
《伤寒论-辨脉法-单元3》
病人脉数,数为热,当消谷引食,而反吐者,此以发汗,令阳气微,膈气虚,脉乃数也。数为客热,不能消谷,以胃中虚冷,故吐也。[122]
《伤寒论-122条》
三、问曰:病人脉数,数为热,当消穀引食,而反吐者,何也(1)?师曰:以发其汗,令阳微,膈气虚(2),脉乃数,数为客热,不能消穀,胃中虚冷故也(3)。
《金匮要略-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》
人有瘀血而血热的时候,也可能出现脉数。
如果已用攻下之法,脉浮已去而数脉不解,说明气分之热已除,而血分之热仍在。一般地说,邪热在于胃肠气分,若伤津化燥而成阳明燥实之证,则其人当不能食,而今却消谷善饥,至六七日仍不大便,则证明邪热不在阳明气分,未成腑实,而是热在血分,与血相搏,结为瘀血之证。其治当用抵当汤泄热破瘀。
《伤寒论讲解-257条》
还有津液不足的阴虚而热也可形成数脉。
至於咳唾脓血一证之脉象,有数而实者为肺痈,有数而虚者为肺痿,因肺痿源於亡津液。
迟脉
迟脉为脉搏的跳动频率慢,通常代表寒。
正常情况:
休息、气温凉爽、心情安静的时候,脉搏会减慢,可能会出现迟脉。伤寒论说
寸口脉缓而迟,缓则阳气长,其色鲜,其颜光,其声商,毛发长;迟则阴气盛,骨髓生,血满,肌肉紧薄鲜鞕。阴阳相抱,荣卫俱行,刚柔相得,名曰强也。
病态情况:
人外感风寒时,脉搏本应加快,如果反而出现迟脉,可能是病在五脏,无力抗邪。
人体整体寒邪偏多或者阳气少、阴液偏多的时候,此时体内环境偏寒,可能会出现迟脉。人体某个部位偏寒的时候,可能会出现局部的迟脉。
伤寒辨脉法提到“脉浮而迟”,浮代表气血偏表,而迟代表阳不足。表证本该通过汗解,而出汗需要肌表阳气与津血俱足,只有气血而阳不足,则无法出汗,表现为身痒。
脉浮而迟,面热赤而战惕(1)者,六七日当汗出而解,反发热者差迟(2)。迟为无阳,不能作汗,其身必痒也。
《伤寒论讲解-辨脉法-单元3》
脉迟还可能是营气寒,营气代表血,所以代表血寒。这里说血寒则发热,教材解释说“荣虚之后,阳必凑之,故血寒而反发热”,类似阴虚而热。
寸口脉弱而迟,弱者卫气微,迟者荣中寒。荣为血,血寒则发热;卫为气,气微者心内饥,饥而虚满不能食也。
《伤寒论讲解-平脉法》
又阴脉迟涩,故知血亡也。
《桂本伤寒论》
正水其脉沉迟...黄汗其脉沉迟...
师曰,寸口脉迟而涩,迟则为寒,涩为血不足...
寸口脉沉而迟,沉则为水,迟则为寒,寒水相搏。
《金匮要略-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》
脉浮而迟,表热里寒,下利清谷者,四逆汤主之。[225]...
脉迟主阳气虚衰,脉浮主虚阳外浮,其脉必按之无力。
《伤寒论讲解-225条》
虚实脉
虚实主要表现为力度。有力之脉统称为实,无力之脉统称为虚。因脉搏由气推动血而形成,所以有力代表气足。过于无力或过于有力皆属异常。
凡诊得浮大之脉,须知按之有力者为实,按之无力者则为虚。若误认无力为实,治用下法,则变证百出。然亦有沉细之脉,似乎为虚,如果按之有力,则往往为邪阻气机而为里实之候。因此,脉不以象论,而在于其有力和无力。
实脉
实脉
脉象:三部脉举按皆有力。为有力脉象的总称。
主病:实证。邪实而正气不虚,邪正相争,故脉应指有力。
强脉
气独胜者,则脉强;...气偏衰者,则脉微;
《桂本伤寒论-平脉法第一》
虚脉
虚脉是气不足,无力之脉,如果发生在沉取,表明里部脏腑气虚。如果发生在尺部沉取,表示肾气不足,属于需要优先处理的情况。
微脉
寸口诸微亡阳,诸濡亡血,诸弱发热,诸紧为寒。诸乘寒者,则为厥,郁冒不仁,以胃无谷气,脾涩不 通,口急不能言,战而慄也。
《伤寒论讲解-平脉法-单元6》
寸口脉微涩,微者卫气不行,涩者荣气不逮(1),荣卫不能相将(2),三焦无所仰(3)
《伤寒论讲解-平脉法-单元6》
寸口脉微,尺脉紧,其人虚损多汗,知阴常在,绝不见阳也。
〔讲解〕本条论阴盛阳绝的脉证。
寸脉微为阳气虚,尺脉紧主阴气盛。阳虚阴盛,阳不摄阴则虚损多汗,阴盛常在则阳气不续,则为绝矣。
《伤寒论讲解-平脉法-单元6》
寸口脉微而缓,微者卫气疎,疎则其肤空;缓者胃气实,实则谷消而水化也。谷入于胃,脉道乃行,水入于经,其血乃成。荣盛则其肤必疎,三焦绝经(2),名曰血崩(3)。
《伤寒论讲解-平脉法-单元6》
脉沉微,身无大热者,干姜附子汤主之
脉微欲绝
宗气是推动血运动的重要动力,如果宗气不足,则脉微欲绝。本节谈到的脉各种变化,都是在宗气尚可的基础上谈。
危者,宗气外泄,心神失附、心慌烦躁、神识恍惚、呼吸浅短难续、冷汗淋漓、肤凉肢厥、脉微欲绝、二便难禁甚或失禁。
弱脉
寸口脉弱而迟,弱者卫气微,迟者荣中寒。荣为血,血寒则发热;卫为气,气微者心内饥,饥而虚满不能食也。
《伤寒论讲解-平脉法-单元6》
寸口脉弱而缓,弱者阳气不足,缓者胃气有余,噫而吞酸,食卒不下,气填于膈上也。
《伤寒论讲解-平脉法-单元6》
寸口诸微亡阳,诸濡亡血,诸弱发热,诸紧为寒。诸乘寒者,则为厥,郁冒不仁,以胃无谷气,脾涩不 通,口急不能言,战而慄也。
《伤寒论讲解-平脉法-单元6》
大小脉
大小脉指的是脉的宽度,主要与血管中血的充盈程度有关。血管中血少的时候,脉细小;血多的时候,脉形大。
大脉
正常情况:人体气血偏于表的时候
大脉:脉行大于常脉,但无汹涌之势。若大而有力,为实热证。大而无力,为阳气虚浮不能内守之象。辨邪正的盛衰,区别在于大脉的有力、无力。
《中医药学概论-脉诊》
小脉
又叫细脉,代表血不足。因血为气之母,有细脉的时候通常气也不足。
脉细如果未提具体部位,代表整体血虚。
脉微细,微为气虚,细为血虚,微细为气虚皆虚。未提部位,则为全身内外气血皆虚。
下之后,复发汗,必振寒、脉微细。所以然者,以内外俱虚故也。
《伤寒论讲解-60条》
太阳病,发热、脉沉而细者,名曰痓。
...脉细阴血不足
脉如循丝
问曰:人恐怖⑴者,其脉何状?师曰:脉形如循丝累累(2)然,其面白,脱色也。...
凡血气不足,则神气衰弱,易生惊恐之变。其脉来如手循丝,细小疲惫,其色则面白脱色,夭然不泽,皆血气不足之象,故亦为惊怖之脉色。
脉细欲绝
手足厥寒,脉细欲绝者,当归四逆汤主之。[351]
弦动脉
以长为纲,长而端直是弦脉。以短为纲,短而摇动是动脉;
《临证程序-不重视脉诊》
弦脉
端直以长,如按琴弦。
脉浮而紧者,名曰弦也。弦者,状如弓弦,按之不移也。
《伤寒论讲解-辨脉法-单元2》
弦细端直,且劲曰弦。紧比弦粗,劲左右弹。
《口诀-切诊》
正常情况:
弦为肝、胆的本脉,肝的工作量大的时候,脉象就会表现为偏弦。春天,肝主生发气血,所以脉偏弦为正常,春天脉不偏弦反而为不正常。
比如二月得毛浮脉,可以判断秋天当死。因为二月为春,肝主事,应该脉偏弦。毛浮脉为肺脉。肺为金,肝为木,金克木,到秋季则死。再如秋天本应毛浮脉,反而得洪大脉,是火克金,到来年夏天则死。其它类似。
问曰:二月得毛浮脉,何以处言至秋当死?师曰:二月之时,脉当濡弱,反得毛浮者,故知至秋死。二月肝用事(1),肝属木,脉应濡弱,反得毛浮脉者,是肺脉也,肺属金,金来克木,故知至秋死。他皆倣此。
根据四时脉象的异常变化,即可分辨病属何脏、如春不见弦脉,则知肝病。
《黄帝内经讲解-逆从四时》
病态:
寒邪可以造成弦脉
胃反,然其病之所以现弦脉,是由于寒邪居于上焦,
饮邪也可以造成弦脉
寒可见弦脉,饮亦可见弦脉。然寒可遍体,故脉见双弦;饮邪偏著,故脉见偏弦。下后阳虚而寒,其为阴寒而脉见弦,则脉双弦即为虚寒,故曰“皆大下后喜虚”。喜虚,即是易致里虚。
《金匮要略讲解-痰饮咳嗽病脉证-十二》
肝脉自得濡弱者愈也,假令得纯弦脉者死,何以知之?以其脉如弦直,此是肝脏伤,故知死也。
《伤寒论讲解-平脉法-单元4》
尺寸俱弦者,少阳受病也,
若脉仍见少阳之弦脉,则是少阳之邪未解。
《伤寒论讲解-142条》
动脉
阴阳相搏,名曰动。阳动(1)则汗出,阴动(2)则发热。形冷恶寒者,此三焦伤也。若数脉见于关上,上下无头尾,如豆大,厥厥动摇(3)者,名曰动也。
滑涩脉
滑涩脉是形容脉往来流利程度。滑脉为往来滑溜、如珠滚动;涩脉为往来涩滞不流利。这个脉象光凭文字描述很难想象,需要多实践。
11.形状如珠,滑溜不定。往来涩滞,涩脉可证。
...脉形如珠滚动不定叫滑脉,往来涩滞不流利为涩脉。
《口诀浅释-切诊-11》
岐伯说:调其脉之缓、急、小、大、滑、涩,而病变定矣。
黄帝曰:调之奈何?岐伯答曰:脉急者,尺之皮肤亦急;脉缓者,尺之肤亦缓;脉小者,尺之皮肤亦减而少气;脉大者,尺之皮肤亦贲而起;脉滑者,尺之皮肤亦滑;脉涩者,尺之皮肤亦涩。
滑脉
滑脉形如珠滚动
问曰:翕奄沉(1),名曰滑,何谓也?师曰:沉为纯阴,翕为正阳,阴阳和合,故令脉滑,关尺自平。阳明脉微沉,食饮自可;少阴脉微滑,滑者,紧之浮名也,此为阴实,其人必股内汗出,阴下湿也。...
脉来浮而又忽然沉,如珠替替柔软而流利...
脉来浮动,又忽然沉,浮沉交替,即为滑脉。翕浮是阳明正阳之象,奄沉是少阴纯阴之候,阴阳和合故脉翕奄沉而流利,则为滑象,
《伤寒论讲解-平脉法-单元5》
正常情况:
血盛则脉滑。妇女怀孕的时候,气血旺盛,常见滑脉。
血独盛者,则脉滑;血偏衰者,则脉涩;
《桂本伤寒论-平脉法第一》
病态情况:
滑主痰涎
涩为血滞,滑为气壅。
《口诀-切诊》
滑脉,为痰为饮;涩脉,为血少气凝;
《临证程序》
小结胸病,正在心下,按之则痛(1),脉浮滑(2)者,小陷胸汤主之(3)。[138]
脉浮滑:浮主阳热之邪所结部位较浅,滑主痰涎,故浮滑乃热与痰胶结的反映,这和大结胸因水热结实,部位深广从而脉象沉紧者绝然不同。
《伤寒论讲解-138条》
涩脉
涩脉往来涩滞不流利。
涩脉为阴血、营气不足。
血虚则脉涩,阴虚者忌之。此六脉名为残贼,皆属病脉。
中暑则脉滑,中湿则脉涩”,其说亦有参考意义。
《伤寒论讲解-平脉法-单元3》
问曰:人不饮⑴,其脉何类?师曰:脉自涩(2),唇口干燥也。
《伤寒论讲解-平脉法-单元2》
除上述证侯外,还可从“脉涩”知是汗出不彻。“脉涩”是邪气凝滞,营卫郁遏之征,故知是汗出不彻。
《伤寒论讲解-48条》
寸口脉微涩,微者卫气不行,涩者荣气不逮(1),荣卫不能相将(2),三焦无所仰(3)
《伤寒论讲解-平脉法-单元6》
脉之来去
来去脉指脉的上升为来,下降为去。上升快,而下降慢,为来疾去迟,代表里虚而外实。反之为里实外虚。
师曰:呼吸者,脉之头也。初持脉,来⑴疾去(2)迟,此出疾入迟,名曰内虚外实也。初持脉,来迟去 疾,此出(3)迟入⑷疾,名曰内实外虚也。...
《伤寒论讲解-平脉法-单元1》
来疾去迟
脉向上较快,而向下较慢。
来迟去疾
脉向上较慢,而向下较快。
4.3、阴脉阳脉的含义
阴阳在不同情况下所指不同。脉的阴阳可能指部位上的阴阳,也可能指脉的性质方面的阴阳。
部位阴阳
人体部位如果以上下划分,则上为阳,下为阴,对应寸口脉的寸脉为阳,尺脉为阴。
如果以里外划分,则外为阳,里为阴,对应寸口脉的浮取为阳,沉取为阴。
伤寒中多处用到阴脉阳脉的词语,如指部位,需要具体分析指上下还是内外。
阴为阳之根,人体下部肝肾为上部心肺提供资源,内部脏腑为外部形体提供资源,所以如果阴脉有衰弱的迹象,则阳脉也应该衰弱。如果阴脉衰弱而阳脉亢奋,则为非常不好的现象。
如果沉取过于衰弱,则代表脏器过虚。如果尺部过弱,则代表下焦肾虚。两者同时考虑,尺部且沉取的肾脉较为有力,为正常脉象的一个标准。
性质阴阳
从脉的几大指标角度看,偏浮、偏大、偏数、偏滑、偏动为阳性脉;偏沉、偏小、偏迟、偏涩、偏弦为阴性脉。
问曰:脉有阴阳,何谓也?答曰:凡脉大浮数动滑,此名阳也;脉沉涩弱弦微,此名阴也。
《伤寒论讲解-辨脉法-单元1》
分析
人在无病情况下,自身气血可以随养阳养阴而有变化。养阳之时,精转化更多气血,气血更多的流向形体肌表,此时脉象表现为整体偏阳性;反之,养阴的时候,脉象偏阴性。这些都是该有的表现。
人在生病情况下,则气血随着抗邪的情况而变。外感病,若五脏未伤,外邪进入肌表或阳经、阳腑之时,气血抗邪有力,此时脉偏阳性,即偏浮、大、数、动、滑。内伤病,五脏受伤,则气血偏沉、迟、弱、弦、细,也是该有的表现。
问曰:何以知乘府?何以知乘脏?师曰:诸阳浮数,为乘府;诸阴迟涩,为乘脏也。
寸口脉,浮为在表,沉为在里,数为在腑,迟为在脏;假令脉迟,此为在脏也。
问曰:脉有阴阳,何谓也?答曰:凡脉大浮数动滑,此名阳也;脉沉涩弱弦微,此名阴也。凡阴病见阳脉者生,阳病见阴脉者死。
《伤寒论讲解-辨脉法-单元1》
以上是标准情况,实际病情要复杂的多。
比如其人有外感症状,发热、怕冷等等,但是其脉象却沉。说明其虽有外感,但是气血却未能波动于表,里部脏腑自然是有问题的。
少阴病,始得之,反发热,脉沉者,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。 [301]
《伤寒论讲解-31条》
再或者,外感时,虽有脉浮之阳脉,但是却有脉迟之阴性表现。说明虽有宗气、营气,但是阳气不足。汗出需要肌表的阴阳气血皆足,少一个要素都不能正常出汗。此时肌表缺少阳气,汗欲出不出,会有身痒的表现。
脉浮而迟,面热赤而战惕(1)者,六七日当汗出而解,反发热者差迟(2)。迟为无阳,不能作汗,其身必痒也。
4.4、小结
上述为脉在平脉基础上,不同维度发生变化的情况。
出现这类变化,原因有很多,可能是正常人体在养阳、养阴过程中,气血的波动变化;也可能是受到邪气干扰,正气进行应对的一些反应,所以出现这类变化,不能立刻判断为正常还是异常,需要结合人体正气状态以及病证情况来综合判断。就像只说气温30度,我们并不能判断是异常还是正常。如果这个温度发生在夏天就是正常的,发生在冬天就是异常的。
可见所谓四时平脉,是指在从容和缓的脉象中,微有弦、钩、毛、石的现象,如若是春见弦脉,夏见钩脉,秋见毛脉;冬见石脉,就有可能是所主脏腑气旺的表现,也可能是病脉,不能一概看作为四时平脉,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。
《黄帝内经讲解-逆从四时》
传统中医教育资料中,对这点说的不是很明确。同一脉象变化有时代表正常,有时又代表病态,不明原理,会让学习者困惑,这是学习脉诊很困难的一个原因。
5、病脉
前述脉有正常变化。这种变化如果与其人、时间、状态相应,为正常,如果不相应则为异常。有些脉象因为远离正常脉象,必然为病脉。这里做一些总结。
芤脉
芤脉的脉象是轻按时,脉较明显,重按时非常无力,近乎于无。整个过程像按葱管一样,轻轻接触的时候觉得很大,用力一按,里面空虚无物。重按为沉取,代表脏气。芤脉重按近无,代表五脏已经非常虚,难以正常行使功能了。所以伤寒说芤脉代表本虚。
脉弦而大,弦则为减,大则为芤,减则为寒,芤则为虚,虚寒相搏,此名为革,妇人则半产漏下,男子则亡血失精。
问曰:病有战而汗出,因得解者,何也?答曰:脉浮而紧,按之反芤,此为本虚,故当战而汗出也。其人本虚,是以发战,以脉浮,故当汗出而解也。若脉浮而数,按之不芤,此人本不虚,若欲自解,但汗出耳,不发战也。
《伤寒论讲解-辨脉法-单元2》
《伤寒论》借助芤脉部分,讲解了外感伤寒战汗而解、不战而汗解、不战不汗而解的情况。意思为肌表有邪气,需要出汗排邪。
如果五脏气虚,排邪无力,需要积累力量,才能排出邪气,此时正胜邪比较勉强,所以以战慄耸动的样子出汗排出邪气,是为战汗而解。
如果里部气足,则有充足的阴阳气血供给给肌表抗邪,此时脉不但浮,而且有大和数。脉大为血多,脉数为热多。如此,说明肌表的阴阳气血皆足,则无需战慄,直接汗出而解。
有时不需要汗而解,那是因为前期已经发过汗,或者用了吐下等方法,大部分邪气已经排出,但是因为排邪过程伤了津血,所以表现出病症还在的样子,此时的脉是微弱的,这种情况等身体慢慢恢复就好了,不需要再有出汗的过程。
问曰: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,何也?答曰:脉大而浮数,故知不战汗出而解也。
问曰: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,何也?答曰:其脉自微,此以曾发汗,若吐,若下,若亡血,以内无津液,此阴阳自和,必自愈,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。
《伤寒论讲解-辨脉法-单元2》
浮脉与芤脉的区别
有很多中医人对浮脉和芤脉区分不清。两者都是浮取明显,主要区别在沉取。浮脉是沉取有脉,只是相对浮取弱一些。而芤脉是沉取非常无力,近乎于无,像按葱管一样。
浮脉在很多时候都是正常的,代表气血表里波动过程中,当表的气血偏多时,脏腑气血偏少。此时,虽然五脏气血偏少,但还是能够正常行使功能的,属于正常波动的一种情况。而芤脉是里部气血相当虚,五脏已经不能行使正常功能,属于超出了平衡波动正常范围的病态情况,代表人之根本有问题的。这与浮脉是有本质不同的。
革脉
革脉是在芤脉基础上,兼有弦脉。芤脉本身已经代表本虚,若再兼弦,则代表肝胆之疏泄气机功能也有问题。弦大而芤,主阳衰阴虚、半产漏下、亡血失精。
脉弦而大,弦则为减,大则为芤,减则为寒,芤则为虚,虚寒相搏,此名为革,妇人则半产漏下,男子则亡血失精。...
革脉本不易辨识,本条以弦大而芤来描述之,则使难辨为易辨。
《伤寒论讲解-辨脉法-单元2》
紧脉
紧脉在伤寒中说“如转索无常”,对应前面弦脉的按之不移。因此紧脉的感觉类似转动的绳索,与弦脉的按之不移主要区别在按之左右能动。
脉浮而紧者,名曰弦也。弦者,状如弓弦,按之不移也。脉紧者,如转索无常(1)也。
《伤寒论讲解-辨脉法-单元2》
脉紧如转索无常者:“脉紧如转索”下,当有“左右”二字。脉紧如转索左右无常者,是紧脉中兼有滑象。
《金匮要略-十》
紧脉在伤寒中主要指的是受寒。比如肌表受寒邪,表现为脉浮而紧。
寸口脉浮而紧,浮则为风,紧则为寒,风则伤卫,寒则伤荣,荣卫俱病,骨节烦疼,当发其汗也。
《伤寒论讲解-辨脉法-单元3》
人体各处受寒都可以出现紧脉,像肺寒、胃寒都可以有紧脉。
问曰:曾为人所难,紧脉从何而来?师曰:假令亡汗(1),若吐,以肺里寒,故令脉紧也。假令欬者,坐饮冷水,故令脉紧也。假令下利,以胃虚冷,故令脉紧也。
《伤寒论-平脉法-单元5》
脉浮且紧是表有寒,沉紧为内寒。
或外感寒邪,或内饮冷水,或中寒化阴,皆可使脉紧。如果同浮合见,若无汗则为伤寒表实;若同沉合见,腹满而不大便者,则为中寒邪实;若腹痛下利者,则为中寒之虚邪。
《伤寒论讲解-平脉法二》
伤寒六七日,结胸热实,脉沉而紧,心下痛,按之石鞕者,大陷胸汤主之。[135]...
“脉沉而紧”,沉脉候里,且主水饮;紧脉为实,又主疼痛,俱是结胸当见之脉。
《伤寒论讲解-135条》
只谈脉紧而不谈浮沉,说明表里具受寒。又分上下:
上焦偏气态,所以为清邪。下焦偏液态,所以为浊邪。
上焦中清邪,表现为发热头痛,项强颈挛,腰痛胫酸。
下焦中浊邪,表现为足膝逆冷,便溺妄出。
寸口脉阴阳俱紧者,法当清邪(1)中于上焦,浊邪(2)中于下焦。清邪中上,名曰洁也;浊邪中下,名曰浑也。
阴中于邪,必内慄(3)也。表气微虚,里气不守,故使邪中于阴也。
阳中于邪,必发热头痛,项强颈挛,腰痛胫酸,所为阳中雾露之气。
故曰清邪中上,浊邪中下。
阴气为慄,足膝逆冷,便溺妄出。
表气微虚,里气微急,三焦相溷(4),内外不通。
上焦怫音佛,下同郁,脏气相熏,口烂食龂(5)也。
中焦不治,胃气上冲,脾气不转,胃中为浊,荣卫不通,血凝不流。若胃气前通者,小便赤黄,与热相搏,因热作使,游于经络,出入脏府,热气所过,则为痈脓。若阴气前通者,阳气厥微,阴无所使,客气内入,嚏而出之,声嗢(6)乙骨切咽塞。寒厥相追,为热所拥,血凝自下,状如豚肝。阴阳俱厥,脾气孤弱,五液注下。
下焦不盍,清便下重(7),令便数难,齐筑湫痛(8),命将难全。
《伤寒论讲解-辨脉法-单元3》
脉阴阳俱紧者,口中气出,唇干口燥,踡卧(1)足冷,鼻中涕出,舌上胎滑(2),勿妄治也。
到七日以来,其人微发热,手足温者,此为欲解;
或到八日以上,反大发热者,此为难治。
设使恶寒者,必欲呕也;腹内痛者,必欲利也。
脉阴阳俱紧,至于吐利,其脉独不解;紧去入安,此为欲解。
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,此为晚发(1),水故也,为未解;食自可者为欲解。
病六七日,手足三部脉(2)皆至,大烦而口噤(3)不能言,其人躁扰者,必欲解也。
若脉和,其人大烦,目重(4),脸内际黄者,此欲解也(5)。
按:中医前辈一般把紧脉认为是有力的脉象。但是伤寒中有脉微而紧的说法,微为无力,紧如果为有力,两者不应该同时出现。教材解释说此处不是指脉象,就是指虚寒。在此,紧脉是否一定是代表有力则存疑。个人认为紧与弦都是脉的形状,与力度是两个维度的关系。紧应指脉形长而能动,若正气足则有力,正气虚则无力。
趺阳脉微而紧,紧则为寒,微则为虚。微紧相搏,则为短气。...
微与紧二脉并不能同时出现,故“微紧相搏"一语,并非言具体脉象,只是提示脾胃虚而有寒。脾胃虚寒既成,则下利短气之证自见。
《伤寒论讲解-平脉法-单元6》
病人脉阴阳俱紧,反汗出者,亡阳也⑴,此属少阴,法当咽痛而复吐利⑵。[283]...
脉阴阳俱紧,无汗,为寒邪束表,卫气被遏的伤寒表实证。而本条脉阴阳俱紧,反而汗出,则是寒邪盛,阳气衰,阳亡于外,不能固表所致。
《伤寒论讲解-283条》
损脉疾脉
损脉
损脉是脉的频率极慢,一息一至,甚至更少。
损脉:指平人一息,病人脉仅一至。
脉四损,三日死。平人四息,病人脉一至,名曰四损。
脉五损,一日死。平人五息,病人脉一至,名白五损。
脉六损,一时死。平人六息,病人脉一至,名曰六损。...
今平人四息,病人脉一至,足见脉来已十分缓慢,多为气血衰损,脉气迟滞所致,故称损脉。所谓“四损”及“五损”“六损”,是从脉搏缓慢的程度来区分的。脉越慢气血越亏损,故越接近死亡,因此预后也就有“三日死”及“一日死”、“一时死”的差别。
《伤寒论讲解-伤寒例》
疾脉
脉搏的频率极快,一息七至以上。
疾脉:脉来急疾,一息七至以上。见于真阴耗竭,孤阳无制之危重证。
《中医药学概论-切诊》
结脉、促脉、代脉
此三种脉指的是脉搏的跳动频率不均匀,有停止复跳的现象。三者之间又有一定差别。
脉来缓,时一止复来者,名曰结;脉来数,时一止复来者,名曰促。一作纵。脉阳盛则促,阴盛则结,此皆病脉。
促脉
跳动频率快,时而停一下,继续跳。
脉来数,时一止复来者,名曰促。
结脉
跳动频率慢,时而停一下,继续跳。也可能停后继续跳的时候会跳的快一点,然后又慢,这种情况也是结脉。
脉来缓,时一止复来者,名曰结
脉按之来缓,时一止复来者,名曰结⑴。又脉来动而中止,更来小数,中有还者反动,名曰结,阴也⑵。...
脉搏缓中一止,止后复来,复来之脉,较为快速,故曰“更有小数”。但并非真正的数脉,而是止后复来,止中又动的现象。
《伤寒论讲解-178条》
代脉
代脉是跳动频率慢,时而停止,等待时间较久后才重新跳动。
脉来动而中止,不能自还,因而复动者,名曰代,阴也。得此脉者,必难治⑶。[178]...
若脉来缓慢之中时有一止,止后良久方动,谓之代脉
《伤寒论讲解-178条》
长脉、短脉
长脉
首尾端直,超过本位,如循长竿。即指下感觉脉来超过寸、关、尺三部。
20、长脉
脉象:首尾端直,超过本位,如循长竿。即指下感觉脉来超过寸、关、尺三部。
主病:主热证。热邪炽盛,鼓动气血,阳热有余,故脉长而超过本位。
尺寸俱长者,阳明受病也
短脉
首尾俱短,不及本位
21、短脉
脉象:首尾俱短,不及本位、寸部、尺部沉下,不易触知。
主病:短而无力主气虚,短而有力主气滞。气虚则鼓动无力,故脉短而无力。气滞则血行受阻,故脉来短而有力。
真脏脉:
真脏脉的特点见《黄帝内经讲解-胃气为本》章节https://www.gmzyjc.com/read/hdnjs/hdnj08-0.2.12.0.0.md
真脏脉是指五脏自身脉象的本来面目,所以称为真。五脏脉象的本来面目并非是柔和均匀的,而是各有特点。其之所以在最终脉象上表现出柔和均匀的状态,是因为有胃气的调和。胃气与五脏气共同到达肺脉,所以表现出正常脉象。
如果生病,胃气不能与五脏气同时到达肺脉,则在寸口肺脉上体现出五脏脉象的真相,为无胃气的死证。
岐伯曰:五脏者,皆禀气于胃,胃者五脏之本也;脏气者,不能自致于手太阴,必因于胃气,乃至于手太阴也。故五脏各以其时,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。故邪气胜者,精气衰也。故病甚者,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,故真脏之气独见,独见者,病胜脏也,故曰死。
《素问•玉机真脏论》
问曰:东方肝脉,其形何似?师曰:肝者,木也,名厥阴,其脉微弦濡弱而长,是肝脉也。肝脉自得濡弱者愈也,假令得纯弦脉者死,何以知之?以其脉如弦直,此是肝脏伤,故知死也。
西方肺脉,其形何似?师曰:肺者,金也,名太阴,其脉毛浮(1)也。肺病自得此脉,若得缓迟(2)者皆愈;若得数(3)者则剧。何以知之?数者,南方火,火克西方金。法当痈肿,为难治也。
南方心脉,其形何似?师曰:心者,火也,名少阴,其脉洪大而长,是心脉也。心病自得洪大者,愈也。假令脉来微去大,故名反,病在里也;脉来头小本大(1),故名复,病在表也;上微头小(2)者,则汗出;下微本大(3)者,则为关格不通,不得尿,头无汗者可治,有汗者死。
肺脉的本象为浮而无根基,如按葱叶。
三、肺死脏(1),浮之虚,按之弱如葱叶,下无根者,死(2)。
《金匮要略-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》
真肝脉至,中外急,如循刀刃责责然,如按琴瑟弦,色青白不泽,毛折乃死(1);
真心脉至,坚而搏,如循薏苡子累累然,色赤黑不泽,毛折乃死(2);
真肺脉至,大而虚,如以毛羽中人肤,色白赤不泽,毛折乃死(3);
真肾脉至,搏而绝,如指弹石辟辟然,色黑黄不泽,毛折乃死(4);
真脾脉至,弱而乍数乍疏,色黄青不泽,毛折乃死(5)。
《素问•玉机真脏论》
散脉
伤寒欬逆上气(1),其脉散(2)者死,谓其形损故也。
亡血脉
脉绵绵如泻漆之绝",形容亡血之脉如泻漆将尽时的漆流,细小柔软而连绵不断之状,是阴血被伤,脉道不充所致。“亡",失也。“亡血”即失血。
阳气微脉
脉瞥瞥如羹上肥者,阳气微也。
阳气衰脉
脉萦萦如蜘蛛丝者,阳气衰也
阴绝阳绝脉
寸脉为阳脉,尺脉为阴脉,两脉都应该与关脉向交。寸脉不交关,为阳绝;尺脉不交关,为阴绝。阳绝死于春夏,阴绝死于秋冬。
师曰:寸脉下不至关,为阳绝(1),尺脉上不至关,为阴绝,此皆不治,决(2)死也。
若计其余命生死之期,期以月节克之(3)也。...
寸脉为阳,尺脉为阴,关脉则为阴阳之中,在上之阳脉经关部而下交于阴;在下之阴脉亦经关部而上交于阳。阴阳上下互相交合则为顺,主无病。若寸脉不能下至于关,则为阳绝于上;尺脉不能上至于关,则为阴绝于下。阴阳上下不相交接,则有阳无阴或有阴无阳,是为决死之脉象。如阳绝则死于春夏,阴绝则死于秋冬。
《伤寒论-平脉法-单元5》
6、其它
脉之浮沉与何要素有关?
气为血之帅,气推动血的运转。气在内外的分配,决定了脉之沉浮。气分布于外多,则脉浮;分布于内多,则脉沉。但气分宗气、营气、卫气。三者哪个与脉之浮沉关系更紧密呢?
首先要明确,三者虽有差别,但同为气,相互之间也是互相依存的。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,再谈其之间的差别。
相对而言,宗气主推动血的运行,更为根本。如果宗气过于不足(衰微),则气血不能充足的输送到四肢、肌表,在伤寒论中称为“身体瘦,肌肉甲错...四属断绝”,其在脉为芤。这显然是非常严重的情况。
趺阳脉浮而芤,浮者卫气虚,芤者荣气伤,其身体瘦,肌肉甲错(1),浮芤相搏,宗气(2)衰微,四属(3)断绝
在宗气尚可的前提下,再看营气、卫气的问题。
伤寒辨脉法提到“其脉沉者,荣气微”,这是说明营气与脉浮沉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。后面又说“其脉浮,而汗出如流珠者,卫气衰也”,说明即便卫气衰弱,脉依然可以浮。看起来卫气与脉之浮沉关系不大。
判断卫气之充足与否要结合卫气的功能,卫气主卫护肌表、司汗孔开合。所以异常的怕冷可以判断肌表卫气不足,汗出如流珠,即汗孔开合失常来判断卫气衰弱。
阳脉浮,阴脉弱者,则血虚,血虚则筋急也。其脉沉者,荣气微也;其脉浮,而汗出如流珠者,卫气衰也。荣气微者,加烧针则血留不行,更发热而躁烦也。
《伤寒论讲解-辨脉法-单元1》
太阳病,发汗,遂漏不止⑴,其人恶风,小便难,四肢微急,难以屈伸⑵者,桂枝加附子汤主之⑶。[20]
《伤寒论讲解-20条》
而肌表营气若不足,脉可表现为沉迟。此时因身体经络中营气不足,可有身体疼痛的症状。
发汗后,身疼痛,脉沉迟⑴者,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⑵主之。[62]
脉的变化的是局部还是整体?
经常有学习者提问,脉的变化是局部还是整体?是否有此处和彼处脉象完全相反的情况?比如寸脉数而尺脉迟,或者浮取数而沉取迟等等。
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,不同部位的脉象是可以不一样的。在伤寒中,多次出现“尺脉迟”的论述,单独谈尺部脉迟,就说明其它部位的不一定迟,也就是不同部位的脉频率可以是不一样的。
其次还要认识到,人体是一个整体,气血之分配在均衡基础上可以有差异,但是不应差异过大。这就像一个房间的阴面和阳面,因位置不同,气温应有一定差异,但是因同一房间的空气是互相流动的,所以差异又不应过大。房间不同部位如果出现过大的差异,或者某一个局部有非常独特的表现,说明其空气流动有问题,也就是阴阳交互失常。同样人体不同部位脉象差异较大,说明气血之均衡有较大问题,需要非常注意。
这里的道理就是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。因阴阳双方处于一个系统内,所以两者具有统一性,即遵循一个基本的平衡点。又因为两者的时空差异,所以有各种差异、变动、对立以及互补的特性。这些特性在正常范围内,不为失衡,超出正常范围,则为失衡。
脉病与人病
人病脉不病,是说人看起来很虚弱,似乎有病,但是脉象四平八稳很正常。这种情况一般是谷气虚少,补充食物即可。
师曰,脉病人不病,名曰行尸(1),以无王气(2),卒眩仆不识人者,短命则死。人病脉不病,名曰内虚,以无谷神(3),虽困无苦。
反之脉病而人不病,是说人看起来很正常但是脉象已经出现大问题,是很严重的。就像树根已经烂了,虽然暂时看树木没有衰弱,但是很快就会表现出问题。人出现这种情况,可能会出现猝然昏倒而短命的情况。
脉平和而死
十二经脉之气血皆来自精的转化,若肾中先天之精耗尽,虽脉象平和无病,但也无疾而终。
八难 曰:寸口脉平而死者,何谓也?
然:诸十二经脉者,皆系于生气之原。所谓生气之原者,谓十二经之根本也,谓肾间动气也。此五脏六腑之本,十二经脉之根,呼吸之门,三焦之原。一名守邪之神。故气者,人之根本也,根绝则茎叶枯矣。寸口脉平而死者,生气独绝于内也。
注:此处,后人有认为与《难经》十四难“上部有脉,下部无脉,其人当吐,不吐者死”同一意思,说下部尺脉无,人无肾气则死。但下部无脉不应称为脉平。脉平应是三部九侯皆四平八稳。所以此处应该理解为比脉气更为根本的先天之精耗尽。
大便干燥的阳结与阴结
大便干燥为结,其原因可能为阳也可能为阴。当同时出现脉偏浮数,且能食,则为阳热类的大便干燥。如果脉偏沉迟,且不能食,则为阴寒类的大便干燥。
问曰:脉有阳结阴结者,何以别之?答曰:其脉浮而数,能食,不大便者,此为实,名曰阳结也,期十七日剧。其脉沉而迟,不能食,身体重,大便反鞕,音硬,下同。名曰阴结也,期十四日当剧。...
这种阳热内盛,腑气凝结的实证,即为“阳结”。脉沉而迟,为两阴相搏之象,反映阴气偏盛,阳气不足。阴不能消谷,故不能食;阴寒内结,无阳以煦,津液不能下达,故大便结硬;阳虚阴盛,故身体沉重。这种阴气内盛,脏气凝结之证,即是“阴结”。
《伤寒论讲解-辨脉法-单元1》
脉蔼蔼如车盖者,名曰阳结也...
形容阳结之脉浮大而盛于上,如同车盖之状。
《伤寒论讲解-辨脉法-单元1》
脉累累如循长竿者,名曰阴结也。
“脉累累如循长竿”,形容阴结之脉沉而挺硬连连不断,如同以手抚摸长竿之状。“累累”,连连而不断的样子。
《伤寒论讲解-辨脉法-单元1》
对于大便干燥,伤寒中还提到一种既非纯粹阳结,也非纯粹阴结的情况,称为半在里、半在外的阳微结。这种情况,本质还是五脏不虚的阳证,只是五脏产生的阴阳气血在传输到肌表的过程中,因通道有所阻碍,所以未能顺利散布,从而表现出一部分阴性症状,比如恶寒、手足冷,甚至出现阴性的脉细等情况。
因其即非体内气血充足、通畅,抗邪于表的纯阳证,也非五脏受损,气血不足,无力抗邪的纯阴证,而是问题发生在气血传输通道上,所以称为半在里、半在外。此时因有一些阴性症状,所以容易被误认为阴证。伤寒根据其有头汗,而纯阴证不应有汗,而判定为非纯阴证。
既然是半表半里的通道问题,因肝胆主管气之疏泄,用小柴胡汤加强少阳的疏通气机功能即可。
气机疏通后,如果还没有完全好,少加承气汤类方剂,使大便通畅即可。
伤寒五六日,头汗出,微恶寒,手足冷,心下满,口不欲食,大便鞕,脉细者,此为阳微结,必有表,复有里也。脉沉,亦在里也。汗出为阳微,假令纯阴结,不得复有外证,悉入在里,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⑸。脉虽沉紧,不得为少阴病。所以然者,阴不得有汗,今头汗出,故知非少阴也,可与小柴胡汤。设不了了者,得屎而解。[148]...
热结在里,大便硬,称为“阳结”。外有轻微表证,内有阳明热实,又有少阳枢机不利,故仲景自注曰“必有表复有里也”,此即“阳微结”。...
假如纯阴结,邪气全部入里,不得有表证,此时若见汗出,当虑其有亡阳之危候。今既见太阳表证,又有阳明里实证,故称之为半在里半在外。...
本条就阳微结与纯阴结作了鉴别。前者为腑病,后者属脏病,一阳一阴,不难辨认。阳微结与纯阴结均为古代的证候名称,现在较少应用。
通过对这两种证候的鉴别,可知阳气郁结往往可见类似阴寒的见证,即所谓“阳证似阴”。如第〔350〕条脉滑而厥的白虎汤证,第318条阳郁不伸的四逆散证,均必须综观全局,权衡六经,脉证合参,详审病机,才能探得疾病本质,不被假象所迷惑。例如本条阳微结,若误诊为纯阴结的少阴证,妄投姜、附温补,犹如负薪救火,必致僨事。
《伤寒论讲解-148条》
按:为什么阴证不得有汗?
因为正常出汗,需要肌表的阴阳气血皆充足,阴证之人气血不足,很难正常出汗。阴证如果出异常之汗,多为亡阳,肌表气虚,不能控制汗孔,汗液不受控制的流出,这种情况不是正常出汗。如少阴病的283条和厥阴病的346条。
病人脉阴阳俱紧,反汗出者,亡阳也⑴,此属少阴,法当咽痛而复吐利⑵。[283]...
阴寒内盛,逼迫阳气外亡,因而汗出不止,故曰“亡阳也”
《伤寒论讲解-283条》
伤寒六七日,不利,便发热而利,其人汗出不止者,死。有阴无阳故也。[346]...
如果此时又见汗出不止,则是阳气外亡而营卫不固之象,终致有阴无阳,阴阳离绝,多难救治,故曰“死”。
《伤寒论讲解-346条》
对阴证之人,如果用强制加热类的方法,勉强迫使其出汗,则会导致津液受伤而变热,进而产生咳而下利、讝语,以及小便困难的症状。
少阴病,欬而下利⑴。讝语者,被火气劫故也;小便必难,以强责少阴汗也⑵。 [284]
《伤寒论-284条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