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

  • (二)证候

    所致的真心痛。 “手心主少阴”,指手厥阴包络和手少阴。手厥阴包络之脉,起于胸中,出属包络。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,出属心系,其支者,从...从肾上贯肝膈,入肺中;其支者,从肺出络。故肾气厥逆,其邪气循经上逆犯,而见心痛,与背相引而痛,有如从背后触其的感觉等,故名肾心痛。张志聪注:“故与背相控而...与背相应也。……如从后触其者,肾附于脊,肾气从背而上注于也。”肾病多寒,寒主收引凝滞,筋脉拘急,故见四肢
  • 心俞

    俞 〔定位〕第五胸椎棘突下,神道(督脉)旁开1.5寸处(图67)。 〔解剖〕有斜方肌,菱形肌,深层为最长肌;有第五...脉气转输之处,主治心疾,因名。穴近心脏,主血脉,阳虚衰和阴不足所引起的疾病,刺灸本穴,可收通络、安心神、疏心气、养心血、壮心阳之效。如配内关...门以镇静;挟痰热 上扰加丰隆祛痰;水气凌,水饮内停加阴陵泉、关元、太溪通 阳行水;凡阴亏
  • 心悸

    不当,耗损心阳,阳虚不能温运血脉,致失所养而悸动。甚则心神不能自持而悸动不宁...补虚 心悸的虚证以阴精、营血不足者为多见。阴虚,多表现为肾阴亏,滋养阴常用百合、阿胶、麦冬、生地等;补益肾阴常用熟地...滋则花。藏神。失血养,神不守舍,则夜睡不酣。宜速进补养气血
  • (一)心、小肠(附心胞络)

    则肺应,思动于则脾应,怒动于则肝应,恐动于则肾应,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”。说明了人的精神...了进一步地阐发,他说:“之所藏,在内者为血,在外者为汗,汗者,之液也”。与汗之间的这种关系,在临床上常表现为,阳虚则阳不卫外而自汗,阴虚则阴不内守而盗汗。 (3)开窍于舌 之别络,系于舌本,因而的气血上通于舌。《灵枢·经脉》说:“手少阴之别……循经...逆夏气,则太阳不长,心气内洞”。 〔附〕包络 包络,简称心包,又可称“膻中”,是外围的包膜,具有保护的作用。外邪侵袭于,包络代受邪。故《灵枢·邪客》说:“故诸邪之在于者,皆在于之包络”。因此,在病变时,心包受邪所出现的病证
  • 惊悸

    手少阴、厥阴经穴及募俞穴。 处方 神门 俞 巨阙 间使 方义 俞、巨阙为俞募配穴法,二穴合用,功能补益心气...倦怠无力,短气,舌质淡红,脉细数。若阴虚,则见心中烦热,少寐多梦,手足热,头昏,口干面赤,耳鸣腰酸,舌质红赤,脉细数。 治则...肝藏血,脾统血,肾与两经又有密切关系,若肾不交,则惊惕不安,心跳加快,故针三阴交能活血
  • (一)概论

    五邪》 〔讲解〕 本文论述邪气入侵于所致的心痛。 “邪在”,指邪气入侵于而为病。“喜悲”,即时常悲伤。“时眩仆”,即经常目眩昏...心伤则神去,神去则死矣。故诸邪之在于者,皆在于之包络。”据此可知“邪在”,亦包括包络在内。《灵枢•本输》谓:“出于中冲。”中冲实际上是手厥阴心包络脉气之...发。心脏与包络关系甚为密切,所以治疗邪在所致的病证,应当审察其病之虚实,取手厥阴包络经的腧穴以调治之。 手少阴之脉,……是动则病嗌干,心痛,渴而欲饮。 《灵枢
  • 心悸

    内停、血脉瘀阻等因所致。 (一)心虚胆怯 主神志,为精神意志活动之中枢。胆性刚直,有决断...使失所养、心神失摄而为心悸;心阳不足,二则使气化...畏寒喜暖,四肢发凉,脉来参伍不齐者,多为肾阳虚。 (二)论治要点 本证病位在,特点是虚实相兼,以虚为主,故补虚是治疗本病
  • (一)冠心病(心绞痛)

    桂枝、干姜、党参、甘草等。 2)气滞血瘀:络受阻,阵发性心胸刺痛、痛引肩背,胸闷气短,心烦...食少倦怠、腰腿酸软,形寒肢冷,或手足热,夜尿頻数, 眼睑或下肢浮肿,苔白少津,脉细弱...檀香、安息香等药物与温性药物组合的冠苏合丸、麝香保丸、心痛气雾剂、宽胸气雾剂等,缓解心绞痛的效果
  • (三)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

    三)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者,五藏六腑之大主也,精神之所舍也(1),其藏坚固...与五脏的心理功能有密切的联系。但又由产生,由主宰,因此七情所伤,总由先受之,而后影响他脏。如心神思虑过度则伤脾...所说:“为脏腑之主,而总统魂魄,并赅意志,故忧动于则肺应,思动于则脾应,怒动于则肝应,恐动于则肾应,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。” (2)为五脏六腑的主宰,为藏神的处所,其器质坚固
  • 小结

    龙齿功近龙骨,而长于镇心安神。紫石英主镇定惊。 珍珠母亦入、肝二经,具有平肝潜阳、镇心安神之功,造用于肝...重镇安神药 珍珠 甘、咸、寒 、肝 镇定惊,清肝除翳,收敛生肌 ①惊悸、癫痫、惊风②目赤肿痛...10-15克 打碎先煎 金 辛、平 、肝 镇心安神 惊痫癫狂 作丸药衣 先煎 铁 辛、凉 、肝、肾 镇平肝 惊痫癫狂 养心安神药 酸枣仁 甘、酸、平 、肝、胆 养心安神,益阴、汗 ①心悸怔忡、虚烦不眠②阴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