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第二章 评伤寒与温病学派之争

    触而发者居多,促而发者。十中之一二耳。且伤寒投剂,一汗而解;时疫发散,虽汗不解。伤寒不传染于人。时疫能传染于人。伤寒之邪,自毫窍而入,时疫之邪,自口鼻而入。伤寒感而即发,时疫感久而后发。伤寒汗解在前,时疫汗解在后。伤寒投剂可使立汗;时疫汗解,俟其内溃,汗出自然...伤寒学说与温热学说的有关论述,伤寒与温热学派的争论焦点,主要是在伤寒可不可以包括温病和伤寒;伤寒论方可不可以治疗温病等两个方面。 伤寒学派承认温病是一个独立的疾病,但是认为...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”、“今夫热病者,皆伤寒之类也”,以及《难经》中所提出的“伤寒有五”。 温热学派认识则与伤寒学派完全相反,温热学派认为伤寒与温病完全不同,在病因方面,伤寒为寒邪,温病为热邪。在传入途径方面,伤寒由肌表入,为横传,所以伤寒分六经。温病由口鼻入,为竖传,所以温病分三焦
  • 绪论

    蠹简三卷,题名《金匮玉函要略方》,上则辨伤寒,中则论杂病,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。以其伤寒文多节略,故推知此本当是《伤寒杂病论》一书的删节本。林亿等人删其伤寒部分,仍勒成上、中、下三卷,依旧名曰《金匮要略...寒,触冒之者,乃名伤寒耳。”“中而即病者,名曰伤寒。”则指狭义伤寒而言。”《难经·五十八难》所云“伤寒有五,有中风、有伤寒、有湿温、有热病、有温病。”其中“伤寒有五”之“伤寒”是广义的,“有伤寒”之“伤寒”则是狭义的。但所谓有五,亦仅是举例以言其...兼及广义伤寒,并涉大量杂病的证治。有人认为,《伤寒杂病论》一书分为《伤寒论》与《金匮要略》,《伤寒》专论外感,《金匮》专论杂病。其实还应看到,《伤寒》亦论杂病,《金匮》也并非不论伤寒,只是有所侧重而已。因此在学习《伤寒论》时,不仅
  • 注解伤寒论

    注解伤寒论 金·成无己著,成书于1144年。 本书...以经注论的究方法,不仅使《内经》、《难经》、《伤寒》一脉相承,融会贯通,同时尚阐发了仲景原文...医家所重视,并对其研究而蔚然成风,为后世伤寒学派的形成、发展奠定了基础。后人对成氏的
  • (一)问寒热

    口渴面赤气粗等称为壮热。外感病壮热,见于伤寒为风寒之邪入里化热,如阳明经证和腑证;见于...之分,虚实之别。外感为实,内伤多虚。外感:伤寒阳明腑实证,为日晡潮热,兼见腹满痛拒按,大便燥结...多伴有寒战,恶寒之后旋即发热。外感病包括伤寒与温病,二者初起均有恶寒发热之表证。但伤寒表证之恶寒,时间长,恶寒也重,且多无汗;温病
  • 伤寒来苏集

    伤寒来苏集 清·柯琴(字韻伯)编著,成书于1674年。 本书包括《伤寒论注》、《伤寒论翼》、《伤寒附翼》三书。《伤寒论注》四卷,成书于1669年...之六经辨证方法是为百病立法,而非单指伤寒。《伤寒附翼》二卷,成书于1674年,是论方专书,主要...学说,阐明仲景六经不能以经络来概括。认为《伤寒》六经是辨证的纲领,论治的准则,与《内经》六经
  • 伤寒论条辨

    伤寒论条辨 明·方有执(字中行)撰,成书于1592年。 方氏以为治伤寒要“心仲景之心,志仲景之志以之”,认为经王叔和...方氏将原书太阳病中的“卫中风”、“营伤寒”、“营卫俱中伤风寒”三篇,列为第一、二、三卷。阳明...之疑似。 方氏重点着眼于“卫中风”、“营伤寒”、“营卫俱中伤风寒”的观点,以此作为调整《伤寒论
  • (二)寒

    二)寒 寒是冬季的主气,寒邪袭人,有伤寒与中寒之分。凡寒邪伤于肌表,则为“伤寒”;而寒邪直中脏腑的则为“中寒”。寒之病变,有内...外寒之分。内寒与外寒(伤寒、中寒)不同,它是人体阳气不足的反映。虽外寒
  • (一)概论

    一)概论 今夫热病者,皆伤寒之类也。 《素问•热论》 [讲解] 本文论述广义伤寒的概念。 “热病”,指一切外感发热性疾病,如温病...都属于伤寒的范畴。如《难经•五十八难》说:“伤寒有五;有中风、有伤寒、有湿温、有热病、有温病。” 《素问•热论》指出一切外感...病,都属于伤寒一类的疾病。但由于发病时间的不同而有伤寒、温病、暑病之分,如该篇下文又说:“凡病伤寒而成温者,先夏至日者为病温,后夏至日者为
  • 伤寒类证活人书

    伤寒类证活人书 宋·朱肱(号无求子)撰,成书于1108年。 又名《南阳活人书》、《无求子伤寒百问》、《无求子伤寒活人书》。后经王作肃增注,题为《增注类证活人...126首。卷十九至卷二十一介绍妇人与小儿伤寒及其治疗方法,并论小儿疮疹。卷二十二“为李子...建伤寒十劝篇”。最后附《活人书释音》、《伤寒药性》,以音释生字和简列药物性味。本书于各卷
  • 伤寒六经辨证治法

    伤寒六经辨证治法 清·沈目南(字明宗)撰,成书于1693年。 全书共八卷。沈氏十分推崇方有执、喻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