个人主页

User profile picture

李文强

老师

user image 0年前

脉 1、脉的定义 2、诊脉位置 2.1、寸口脉 2.1.1、寸口脉部位 2.1.2、诊脉的力度 2.1.3、脉与人体的部位对应关系 2.1.4、更细的对应关系 2.2、趺阳脉 2.3、少阴脉 2.4、

回复 (0)


练习题有两个作用: 一是帮助学习者掌握《中医概念入门》这门课程。 练习题把《入门》中的主要知识点提取出来,做成题目,主要是填空题。完成这些题目有助于对该书的理解。制作这些题目也花了不少时间。 二是用来

回复 (0)


如题

回复 (2)


最新版20230430: 在疾病轻重转化章节,针对三阴经与六腑的关系做了更明确的说明。 下载地址:右击另存可下载 20230217版: 相对上一次20221021版,章节目录未变。 神、波动、判断

回复 (7)


经络巡行区域 舌 脉 目 面 寒热 体温 汗 渴饮 食 大便 小便 头 颈项 缺盆 胸部 胸膺 胁 䏚 腹 肩 背 腰 脊 肛门 四肢 皮 肉 筋 骨 睡卧 行走 精神 身体 气味

回复 (0)


1、最新版下载:本站首页可以下载最新版的epub、pdf格式。 2、书评反馈:您对《中医概念入门》这本书有什么看法或者建议? 3、下一步计划内容:https://gmzyjx.com/qa/quest

回复 (0)


user image 4月前

好,加油! 对经络的要求基本就是《中医药学概论》的第三章经络,这一章好好看看就可以了。了解十二经络奇经八脉的走向、交接、分布规律。https://www.gmzyjc.com/read/gl/gl03

回复 (0)


user image 4月前

你好! 这个不是文字错误,应该算是争议。 《本草备要》原文是辛热。我们教材认为是苦寒,包括口诀中也认为牵牛苦寒。 暂时以教材为准吧。临床中如果遇到,可以观察一下。

回复 (0)


user image 4月前

你好,这个问题,可以先看看教材观点。 《黄帝内经讲解》第四章二节9段: 食物精微的输布, 饮入于胃,游溢精气,上输于脾,脾气散精,上归于肺。 教材的解释: “水液入胃,其精气浮游涌泄,依靠脾主运化的功

回复 (3)


user image 4月前

全虫就是全蝎。 干燥成年全蝎12只大约6-8克,也要看大小。研末分三次服用,每次大约2-3克。这个量研末冲服确实量有点大。咱们教材《本草备要》中全蝎推荐研末冲服的量为1克左右。 李老用全蝎分轻重,轻剂

回复 (0)


user image 5月前

回复 (0)


user image 5月前

大自然这么丰富的物种,应该是很多层次阴阳各种叠加的结果。这种复杂的阴阳变化,已经超过一般人的思维所能理解的。 如果有计算公式,还能推导一下。

回复 (0)


user image 5月前

如果脾胃阳虚又同时又有热邪,会表现出病态吗? 会的。所以邪热要去除,阳虚要补阳。两者并不冲突,很多方剂是寒热并用的,效果往往还不错。

回复 (0)


user image 5月前

好的,我应该明白你的问题了。关于这个问题,我的理解是: 同一脏腑,是可以既有阳虚,又有热邪。阳虚、实寒、阴虚多种状态时可以共存的。 阳虚,如果阴不虚的话,必然温度下降。如果阴也虚的话,则温度不一定下降

回复 (0)


user image 5月前

对于人来说,除了体温指标外,还有很多指标。 比如人的气。在中医里,气是推动人体行使功能的因素。气不足则功能下降,过多则功能亢奋。比如胃气,胃气不足,人的饮食能力就下降,胃气过亢,饮食能力就过度。这里饮

回复 (3)


user image 8月前

这是中焦部位虚实都有的情况。脾胃气虚,所以饮食不能完全消化,未消化的部分就会成为实邪。消食健脾即可。 单纯实证是指正气不虚,邪气较强,正邪相争剧烈,此种实痛一般为拒按。 单纯虚证是正气虚,邪气不强烈,

回复 (2)


user image 10月前

加油,争取早日学完四大经典!

回复 (0)


user image 10月前

差不多。 心血就是心部位的血液。心阴指物质,但是指固液态物质的时候比较多,包含心血。因为血是液态物质的一种,比较重要,所以会单独拿出来说。

回复 (0)


user image 11月前

阴阳气血在《概念入门》中已经做了重点讲解。 心阳是心部位的能量,心气是心部位的气态物质。在心阴、心血不虚的情况下,心阳与心气是同步的,阳足则气足。 任何部位都有阴、阳、气、血,心部位也不例外,当然有心

回复 (4)


user image 11月前

1、问:脉升起的脉是来,落下的为去? 答:是的,脉升为来,脉落为去。 2、问:头小本大,是什么意思呢?是脉升起的时候小,落下的时候大吗? 答:你理解的对,头与来是一个意思,本与去是一个意思。头小本大

回复 (0)


user image 0年前

您好,这个问题在这里做了说明: https://www.gmzyjc.com/read/rm/rm02.html#54

回复 (0)


user image 1年前

这里心阳虚是因为原文明确说了亡阳。伤寒中的文字很简短,很多时候确实难以辩证,需要结合其它资料和临床。 此处用到的方剂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,同时有补心阳和去痰火的功能。正阳虚和邪火实两者可以同

回复 (0)


user image 1年前

此处我的理解是出现利不止的时候,是非常重的情况。需要以止利为主,此时心下痞不是主要矛盾。 谈的几种方法都是以止利为主要目的。利止,如果还有心下痞,可以再治。 结合上一条甘草泻心汤证看,痞利同时出现,其

回复 (0)


user image 1年前

1、确实138条没有烦躁。改成134条似乎更合适,该条有烦躁,心中懊憹 2、两条都是结胸证,带有烦躁。我没看出两者的区别。 这部分内容我的理解是:132条表示结胸证刚开始,还没有完全入里,所以人的脉浮

回复 (0)


user image 1年前

是的,无大热是指高热。低热不算。

回复 (0)


user image 1年前

是的,对于中医名家来说,很多基础的东西不必在医案中说的过多。就像大学教授讲题,不会再重复加减乘除的基本道理。 把该学的学完,然后适当实践,就能明白医案的道理了。

回复 (0)


user image 1年前

应该先把教材学完,至少完成四大经典,如果能完成内科最好。然后再实践。在实践中再反复参阅教材。第一遍学主要是有个整体印象,不会全懂,但是可以防止以后在实践的时候走偏。 根据以前的经验,一旦开始实践,就很

回复 (0)


user image 1年前

这个诊断主要还是根据阴气上冲,上焦气不足,下焦气可能会上冲。下焦气不足,上焦气可能下陷。 阴气上冲都要加强桂枝的使用,补心阳,补上焦之气。 再根据面色舌苔,基本确定是个虚证。 正常脉数无力是阴虚而热,

回复 (0)


user image 1年前

1、汗出过多,可以伤阳也可以伤阴。这个在教材里有,在211条,说,大量汗出,阳气大伤,不仅亡阴,而又亡阳。 2、心的阳虚、阴虚,包括气、血虚都可以造成心神失养。 学中医应该理解环境和功能的关系。一个部

回复 (0)


user image 1年前

推导过程用语言描述比较难,录了个视频,你看看。有问题再说。

回复 (0)


user image 1年前

98条应参看187条和278条。 187条: 伤寒脉浮而缓,手足自温者,是为系在太阴 我个人比较认同187条的解释: 脉浮而缓,本是表脉,然无发热,恶寒等外候,知邪不在三阳,又见手足自温,而非手足厥冷

回复 (0)


user image 1年前

脉象没有明确提出,说明伤寒认为此病的脉象不是主要特征。但脉的本质就是气血状态,理解了病证原理,应该能推导出来其大约的脉象。热入胸隔,为上焦热实证,热在脉象为偏快。未明确谈正气虚,则脉象不会过细、过弱。

回复 (0)


user image 1年前

首先此处的虚实指的是邪的性质,无形的能量和气态类邪气称为虚邪。有形的水饮、痰、淤血、肠胃积滞称为实邪。这与正气虚和邪气实是两个概念。《概念入门》的第一章提到了这点。https://www.gmzyjc

回复 (0)


user image 1年前

您好,看到了。这段内容,中医传统上的解释见《内经》第十一章运气学说的五运六气的周期运动规律:https://www.gmzyjc.com/read/hdnjs/hdnj11-0.1.2.0.0.md

回复 (0)


user image 1年前

谈中医任何功能都要先知常,后达变。 汗的正常功能是散热或者排邪。气候炎热或者劳动的时候,肌表热量大,津血也多,热量会逼迫津液出汗以散热。邪气入侵肌表的时候,肌表也会自我调节正气抗邪,通过出汗排出邪气。

回复 (0)


user image 1年前

提问的话请指明教材中的哪门课程的哪一页。

回复 (1)


user image 1年前

下一步工作主要是两方面: 一是对理论的补充: 《入门》目前的内容主要是对中医理论逻辑的梳理和一些难点的解释。教材论述比较详细的部分刻意避开,没有重写。后面有时间的话,考虑对这部分也进行重写,可以让人更

回复 (0)


user image 1年前

您好,学完这本书,中医原理的大部分概念是过关的。学后面的教材不会那么痛苦。 我当年学教材的时候,不懂也强迫自己读下去,真不是愉快的经历。 把教材主要课程学完,然后再找个老师跟师实践一段时间,中医水平就

回复 (0)


user image 1年前

此处一是看一下内经《玉机真藏论》https://www.gmzyjc.com/read/hdnjsw/hdnjsw21.md 了解一下上下文关系。 再看看教材《温病条辨》的“中医学对传染病的病机认识”

回复 (0)


user image 1年前

感觉你提出了一种理解,主要观点是君火是地球自身之热,相火是太阳外来之热。三阴三阳是空间高度上,厥阴、少阴、少阳为地表上,太阴(地表),阳明、太阳为地下。湿土的形成有天气能量下降到大地的因素。 这倒是有

回复 (0)


user image 1年前

干姜偏守内,适合里部中上焦之寒。 生姜偏走表,适合外感之寒,兼能行水。 温肺用生姜可能也有效果,不如干姜定位更准。 五味子、干姜、细辛是伤寒治疗寒饮咳嗦的标准搭配。 可以参考伤寒小青龙汤,金匮肺痿章

回复 (0)


user image 1年前

有些区别。 上焦如雾、中焦如沤、下焦如渎。三焦虽然都有固液气三态的转化,但是相对而言,上焦气态偏多,中焦气液都有,下焦液态偏多。 水湿停聚:有湿气也有痰饮的意思。湿气是气态物质。痰饮是水液未能在正常

回复 (0)


user image 1年前

教材《本草备要讲解》药性总义 的 药性 部分,对这个有解释,原文如下: 味:就是酸、苦、辛、甘、咸五种味道,这些味,主要是由味觉器官辨别出来的,或是根据临床治疗中反映出来的效果而确定的。 说明还是口尝

回复 (0)


user image 1年前

肺气是 肺 本身的气态物质,肺气强弱代表肺的功能强弱。与肾气、心气、肝气、脾气的含义相同。属于各器官皆有的气、血、阴、阳中的一个要素。 宗气是在胸部形成的一种气态物质,主要由肺吸入的自然之气形成。 各

回复 (0)


user image 1年前

这里的 宜 字不是“适宜”的意思,而是“应当”的意思。

回复 (0)


user image 1年前

1、何为五液呢? 液是人体中比较粘稠的水,在骨节、脏腑、脑、髓等组织。五脏各有其液称为五液。五液表现于外,心为汗,肺为涕,肝为泪,脾为涎,肾为唾。这些内容在内经里有论述,可以再回去看看。 https

回复 (0)


user image 1年前

革脉和病有战汗,的脉很像,具体区别是在浮取时的脉形大小吗? 答: 芤脉与革脉的区别在于革脉多了一个弦,即脉型长,像琴弦一样。芤脉不弦。 芤脉为浮、大、虚的组合,主津血伤; 革脉为芤脉浮、大、虚的基础上

回复 (1)


user image 1年前

不用客气!看了你的学习进度,挺快的。所有人学第一遍都不会全懂,能懂多少算多少。伤寒这种经典要多看几遍,我系统学了5、6遍,在加上实践,才逐渐贯通起来。书越读越薄是真的。

回复 (0)


user image 1年前

挺好的,对于学习中医的辨证论治很有意义。

回复 (0)


user image 1年前

夜半之后,阳气逐渐增加,正气逐渐强大,达到可抗邪外出的程度后,就可以汗出而解,不一定非要等到中午。这是教材的解释。 但我个人的理解,这里伤寒三日,是有内涵的。伤寒的受邪、发病、两感、直中、传经、合病、

回复 (3)


user image 1年前

您好,这里是从上下角度分的阴阳,上焦心肺为阳,中下焦肝脾肾为阴。 上焦心肺中,心为阳中之阳,肺为阳中之阴。

回复 (1)


user image 1年前

您好,这个问题不错。但是看你的学习进度只到概论阴阳章节,如果能学完四大经典会更好谈一些。 知识点涉及概论诊断部分的汗部分,伤寒论、金匮、温病几大经典中涉及汗的部分,这些都学过的话,应该能从更高级的层面

回复 (1)


user image 1年前

是的,有一些我们未知的因素导致机理尚不明确

回复 (0)


user image 1年前

您好,如果没有新的问题,可以选一下最佳答案,这个问题就可以结束了。

回复 (0)


user image 1年前

您好,没想到这个地方会引起很多人的疑问,这已经是第三次遇到这个问题了。 这里想说明的依然是阴阳的原则:在某个确定的事物功能前提下谈阴阳。没有这个前提谈阴阳就会空洞无物。如果前提不清楚,就需要存疑等待考

回复 (6)


user image 1年前

首先学中医一定是知常达变,搞清气血津液在身体的正常作用,知道外在正常的表现。然后根据差异分析病情。舌象是外在表现的一种,要先清楚其正常状态。 舌苔:薄白,质地均匀。 舌质:颜色粉红,柔软灵活,胖瘦均匀

回复 (0)


1、最新版下载:本站首页可以下载最新版的epub、pdf格式。 2、书评反馈:您对《中医概念入门》这本书有什么看法或者建议? 3、下一步计划内容:https://gmzyjx.com/qa/quest

回复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