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ser Image wqli78的回答 1年前

中医分析疾病要从病因、病位、病性、病势几个方面着手。这个案例属于内伤、外感、阴阳寒热虚实混杂的情况,可以作为一个典型案例。

首先理解病的阴阳划分。单纯阳证,为表部有实热之邪,里部无病,正气充足,抗邪有力,表现为发热口渴,语声粗壮,面赤气粗,便秘溲赤,甚或烦躁谵语,舌红苔燥,脉象浮、洪、滑、数、有力等。单纯阴证,为里部脏腑虚寒,表现为语声低微,面色晦暗,目光无神,怠惰懒言,身冷畏寒,近衣喜温,口不渴,尿清长,便溏,舌淡苔白滑,脉沉等。

但是实际上,这种单纯阴证、阳证的情况并不多,更多是表里、寒热、虚实混杂的情况。比如里部脏腑有实热,算阴证还是阳证?表部有虚寒算阴证还是阳证?所以总体来讲还是以五脏未伤,气血较足,抗邪有力,为阳证;五脏已伤,气血不足,抗邪无力为阴证。

本案,六脉弦细而紧,弦为肝胆气郁滞、痰饮,紧为有寒,细为血虚不足。已经是脏器已伤,气血不足的情况,大体上判为阴证是可以的。至于两关浮大,关脉主肝胆、脾胃。属于在阴证的基础上,肝胆脾胃有邪气,正邪交锋,勉强抵抗的现象,应该是大而无力(见概论脉诊的大脉)。

还是要四诊合参,这里应该省略了一部分其它三诊。比如病人应该有面色晦暗,无力的情况。后期已经发展到噎食反胃,饮食都困难了,病人不可能还是气血充足、抗邪有力的阳证。

这段重点还是介绍病势的问题,即病从何发展而来,先有肝郁、里饮的内伤病,后又感外邪。应该考虑病的来龙去脉,再选择解决方法。里有肝郁、痰饮、胃气虚而不降,中焦虚寒腹痛,外有少阳受外邪,寒热往来。

里外同时有邪需处理,比较麻烦。表有邪的情况下,如果里部正气充足,可以先解外;里部正气有些不足,可以表里同治;里部正气严重不足,则需先顾里,表则无暇顾及。

这里还是采用了以里为主,兼顾表邪的办法。半夏、旋复花降气,解噎食反胃;香附解肝郁。豆蔻、生姜、陈皮温胃祛饮。川椒炭治中焦虚寒之痛。

青蒿治疗血虚情况下的肝胆之邪,阴血虚的情况下不适宜选柴胡,所以用青蒿。寒热往来症状消失就可以不用了。

黄芩是去脾肺的湿热,黄连是去心、胃的湿热,黄连的药性比较猛,对体弱之人不太适宜。这里即便用黄芩,也是炒用,减缓药性。小柴胡汤用黄芩治少阳寒热往来。

茯苓皮是去表部的水饮。

这些都在《本草备要讲解》中有说明,可以再看看。

病位、病性包括:

病位:少阳,病性:风寒 实

病位:肝 ,病性:气郁 实

病位:脾胃,病性:气虚 

病位:内, 病性:饮、暑 实

关于部位的总结见《概念入门》的第六章 人体部位划分及轻重传变。


1

回复